撐綠惜慈善夜行2021

撐綠惜慈善夜行2021
《撐綠惜慈善夜行2021》是綠惜地球的大型慈善活動,讓參加者遠離繁囂,放慢腳步,欣賞大自然日與夜的美。活動所募經費,用於支持本會推動減廢、不浪費等綠惜文化。 過去一年,香港人經歷艱辛,綠惜地球同樣面對逆境,並且緊守崗位,進行槍會污染調查、監督飲品商等承擔減塑責任、淨灘淨山守護生態家園、推動公眾修復山徑愛惜郊野自然。 綠惜地球為小規模的非牟利慈善團體,要持續推行以上工作,極其艱矩。在此艱難日子,我們正籌備每年唯一的公眾慈善活動「撐綠惜慈善夜行2021──心與森同行」,期望能跟往年一樣,在各位支持下,大家在郊野敍舊,欣賞黃昏水壩美景、體驗森林療癒之旅、學習郊野無痕、練習大笑瑜珈,分享喜樂、分擔憂愁,留下一點甜。 撐綠惜慈善夜行2021,計劃明年1月16日於大潭水塘舉行。我們會做好防疫準備,但明白變數大,假如12月中疫情仍然嚴峻,或會改成網上形式進行,希望大家可以繼續支持我們。   撐綠惜慈善夜行2021 日期:16/1/2021 (星期六) 時間:下午4時出發 地點:香港大潭水塘 詳情:https://bit.ly/2TFWddj   精彩內容 : 森林療癒之旅 : 路線設有可用四感(視覺、觸覺、聽覺、嗅覺)享受大自然,以身心感受郊野。 郊野無痕教育活動: 參與體驗郊野無痕活動,身體力行清理山徑,認識郊野垃圾問題對大自然的傷害 黃昏水壩美景: 黃昏前出發,沿途欣賞香港法定古蹟 –大潭水務文物徑。 戶外大笑瑜珈 : 在大自然中與導師一起進行大笑瑜珈,齊齊踢走負能量。    

樹林設計師填色比賽

樹林設計師填色比賽
各位大小朋友,在家抗疫好悶?不如動手幫我哋設計新的植樹場?贏取小奬勵🎁💪🏼 🦉點解在樹林裡植樹? 樹林可以為地球降溫大家都知道,呢個樹林位於城門郊野公園,現時林內的台灣相思都是早年種植的外地品種,近幾年經歷了霜凍及颱風山竹的破壞,有部分健康開始轉差,#綠惜地球 及 Towngas Low Carbon Action! 計劃在這個春天在樹林加種本地原生樹木及植物,提供更多種類的花果,吸引更多生物,希望提升附近郊野的生物多樣性🦋🐛🐞🐝🐒🐤🦔 🦉現在,你也可以做樹林設計師!✏ Step 1 先認識香港的原生樹木品種🌲🌳 http://greenearth.org.hk/tree/ (綠惜地球植林優化計劃網頁) https://bit.ly/2UVQYrU (漁護署本土品種網頁) Step 2選擇你喜愛的本地原生樹苗,繪畫在下面的樹林畫紙上🖍 (你可以利用電腦繪畫,或打印出來用顏色筆繪畫) ➡下載樹林畫紙: http://doc.greenearth.org.hk/coloring.jpg http://doc.greenearth.org.hk/coloring.pdf Step 3 和我們分享你的作品 (可把作品於下面留言格分享,或電郵至[email protected] ) 參加年齡不限,大朋友、小朋友或親子創作,無任歡迎! 🎁獎勵: 1. 首50位提交作品 - 可以獲得微型火箭菜種子包,讓你在家種植可愛菜苗。 2. 十幅最優秀的作品 - 送你煤氣環保低碳action造型公仔(植樹版)乙個。 3. 頭三名最優秀作品 – 邀請得獎者和家人(4人名額)一起參與五月的遠足植樹活動,一起將繪畫變真! 活動日期:現在至3月15 日 備註: - 得獎名單將於3月18日公佈,得獎者將透過私訊(Facebook提交作品)或電郵(Email提交作品)收到領獎通知。 - 種子包得獎者需提供郵寄地址,禮物預計在五月前寄出。 - 植樹活動由下車點至植樹場遠足約35分鐘,適合6歲以上參加。如因疫情改期,或有機會改以秋季戶外活動代替。 - 綠惜地球有最終決定權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✅小貼士: 可在<香港植物標本室>網站搜查植物是否香港原生 http://www.herbarium.gov.hk 或密切留意綠惜地球Facebook的本地原生樹苗介紹

執垃圾與民主法治

執垃圾與民主法治
有次在郊野執垃圾,遇上在路邊歇息的大媽。   大媽操普通話:「也幫我帶走垃圾吧!」說時手一伸,把用完的包裝袋遞過來。 我答:「不好意思,我在清理山徑垃圾。不遠處有垃圾桶,你可以自己拿過去,或者帶下山,盡公民責任。」 大媽創意無限地說:「我不想拿過去,不如我掉在地上,你再撿走。」 我很認真地定睛看她,逐粒字逐粒字說:「你──試──試──看。」 對方一片錯愕、尷尬。 曾經到東江源頭考察,看到回程山路有農藥罐、膠樽、食物包裝等垃圾,便沿路撿走。內地環保友人看着,慨嘆國民質素差很遠,要推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」,太難。說完走掉,留我獨個兒繼續撿拾。心裏想的是,無論香港人抑或內地人,都不該喝垃圾水。 又有一次爬萬里長城,難得周遭只得我一人,原可以好好享受;可是正因為只得我一個,更加感到「責無旁貸」,要撿走別人遺在城樓上的膠樽。將近到山腳時遇上清潔工,我送上瓶子。交收一剎,對方笑開顏,因為這意味不必辛苦爬坡「攻頂」清走垃圾。   那位清潔工說,前陣子有30公里越野跑,參賽的「英雄好漢」要衝過斜度超過45度的長長坡道,才到達長城頂的終點。說完,對方一頓,續:那天他來回走了六趟,為興高采烈拍拍屁股離去的健兒清走膠樽等垃圾。   長城陡斜,下坡倘不扶着牆邊,容易失平衡,我想像揹起滿袋垃圾走下長坡的窘境。你的越野賽,是清潔叔叔的耐力賽。 記錄這些經歷,不是要為中國人烙上負面標籤。在六、七十年代的香港,我們的祖輩和父輩同樣垃圾隨手扔,不然就毋須推出「清潔香港運動」。2015年以前,香港郊野的垃圾多得嚇人,搞不懂大家到野外看垃圾抑或自然風光,但幾年過後,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」運動漸見成果。修養的羅馬大道,並非一日走出來,但走的人多了,總有盼望。   我在東龍島遇過露營後的內地年輕人,大包小包的提着垃圾離開;我還未開口說「自己垃圾自己帶走」,對方便回一句「山野無痕」來KO我。前兩個月在浪茄淨灘,大雨中整個露營區的山客多說普通話,我邀大家幫忙做廢物品牌調查,然後看男的、女的、老的、小的相繼彎下腰、撿垃圾。   我主力倡議工作,看到不足、不好的,便希望推動改變─無論是政策,抑或文化。回到文首提及的內地大媽,最後她真的乖乖把垃圾帶走;或許她心中不悅,但我更願意相信,人人皆有羞恥心。我可能天真,但咒詛、仇恨確實無法帶來正面改變。我們只能努力去做,堅定爭取,才有改變的希望,縱使長路漫漫。 環保如是,法治、民主如是。 文:朱漢強